李卓辉的办报路-中华心(下)
坚持宏扬中华文化 说到有一次在一个中文媒体的论坛上演讲,有人说他办中文报纸是傻瓜,他微微一笑,说道:“能做一点是一点!如果连我们这老一代都不坚持下去的话,还有谁会去坚持。”目前,为了贴近读者需要,2018年,李卓辉踏上80岁高龄,他决定办一份新时代的电子报,取名《印尼新报》用新电媒广泛传播大中华地区。2021年2月,是印尼华人先贤创办中文版《印尼新报一百周年纪念大庆。因为1921年2月1日,为配合中国南北统一的革命新形势,印尼华人先贤朱茂山等聘请来自中国的著名报人,正式出版中文版《印尼新报》,毎天出版一张报纸分发全印尼各地华侨阅读,让他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因此,李卓辉先生说明,《印尼新报》历经百年,在印尼与海外华文媒体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房子可以卖,但中文不可不读 “在海外的华人不懂中文就等于没有灵魂。”李卓辉的太太贺晓玲曾在一次接受凤凰电视台采访时如此说道。 贺晓玲也是华人,与李卓辉两人育有四女一子。家中一直有个共识,“房子可以卖掉,但中文不可以不读”。李卓辉笑着告诉记者:“孩子小的时候,太太很严厉,学不好中文是不让吃饭的。”于是孩子们从小就乖乖地在家里学习中文。 李卓辉介绍,在印尼中文断层30多年,也没有中文学校,当时身边希望孩子学习中文的家庭都只能悄悄地把老师请到家里授课。因为接受过良好的中文教育,李卓辉的5个孩子以及外孙女的学业,工作都与中国有关系,也比其他印尼人更有语言优势。 外孙女李华丽是单亲家庭,经济条件状况不太理想,李卓辉主动承担了抚养外孙女的担子,不仅如此,他把让孩子接受中文教育的坚持延续到了外孙女身上,李卓辉执意付昂贵的学费,让外孙女到中文学校学习。 华丽高中毕业在等待大学录取通知的闲暇时光也会到报社帮忙,李卓辉说她对出版流程已然十分了解。2017年,华丽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开始本科学习,李卓辉高兴地跟记者分享,说外孙女很争气,入学不久就申请到了三项奖学金,最近的一项是“一带一路”奖学金,金额高达5万元。“这得益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海外留学生在中国香港也得以享受实惠。” 探索推广中文教育的新途径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文热席卷全球,包括华人最多的国家印尼。如今,印尼的中文教育早已恢复,但中文教育断层多年,导致许多华人不会说中文,缺少中文师资,同时存在中文学校学费昂贵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直希望推广中文教育的李卓辉开始寻求新的可能。 2017年6月,李卓辉领导东盟南洋基金会,与印尼伊斯兰教士联合会(简称伊联)合作,在伊联大学成立了“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并由时任中国驻印尼大使谢锋正式揭牌。“中华文化研究中心”由此开始在伊联大学里推广研究中华文化的教学工作,内容包括设立中文教育学科、传统医药学科和其他创新科技学科,计划每年派一批印尼大学生到中国留学深造,在“一带一路”合作下培育新时代人才。 李卓辉介绍,伊联是印尼最大的温和伊斯兰民间组织,提倡各民族多元化、包容地发展,与儒家思想契合。伊联有3万所小学、初中和高中,在印尼各大城市建立了32所伊联大学。李卓辉希望通过与伊联大学的合作,借助伊联广泛的教育网络推广中文。伊联大学十分欣赏中华文化,并希望在印尼推广中文,该校校长马克松对记者表示,愿意更多地融入与中国的合作。2017年11月,伊联大学与广西民族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届时双方将互派人员进行交流,广西民族大学将在中文教育及人才培养上帮助伊联大学,李卓辉也在场见证了仪式。 李卓辉说,印尼应加强向中国学习,加大引进中资参与建设,积极把握“一带一路”机遇,扭转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等局面。在印尼配合实施发展“一带一路”宏伟蓝图,中文媒体负有重大使命。作为中文媒体人,李卓辉除了积极与主流社群发展中文教育,将中文提升为与英文平行的国际化语言之外,还鼓励主流社群学生和学者到中国各领域大学深造,他认为,中文媒体应在推进东方文明复兴崛起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文来源/《中国—东盟博览》杂志...